山西医科大学:发挥医学专业特长助力抗疫******
山西医科大学1815名师生主动请缨投身校外疫情防控——
发挥医学专业特长助力抗疫
■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疫情防控
“20天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同学们操作复杂的检验仪器,累计完成35万份样本检测。”被派驻到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的气膜方舱实验室营地的志愿者、山西医科大学2022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元昊说。
12月4日,山西医科大学支援太原气膜方舱实验室营地的43名青年志愿者载誉而归。他们是山西医科大学最后一批返校的青年志愿者,也是山西医科大学众多师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的紧要关头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投身校外疫情防控工作的缩影。
弘扬志愿精神 以行动践行担当
“姐姐,这是送给你的,谢谢你们!”当支援忻州市忻府区抗疫的山医志愿者们接过当地小朋友们亲手制作的写满感谢和祝福的卡片时,惊喜与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幅幅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一个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无不表达着群众对师生志愿者工作的肯定和赞许。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在社会面临复杂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时,面对地方政府和疾控部门向学校发出支援的请求,山西医科大学广大师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下沉防疫一线,支援各地市疫情防控工作。他们奔赴太原市、晋中市榆次区、忻州市、临汾市等地,走入社区、医院等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投入样本检测、数据录入、环境消杀、电话流调、移动方舱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在疫情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山医人的初心使命。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研究生李梦玲第一时间参与临汾市疫情防控电话流调工作,询问涉疫人员的活动轨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判断涉疫人员行程轨迹的合理性,利用公安部门的技术手段查明轨迹中不明确的涉疫人员、场所等信息,力求精准溯源。
“这个世上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普通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万众一心,与爱同行,抗疫必胜。”这是山西医科大学2021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聂艳聪支援忻州疫情防控后的体会,也是诸多山医志愿者师生的共同心声。
发挥“智囊”作用 助力联防联控
跟踪山西疫情发展态势,开展流行态势预测,完成多期省内外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分析报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山西医科大学发挥高校“智囊”作用,利用大数据研判分析,助力疫情防控,为动态调整防控策略、跟进实施防控措施、及时补短板强弱项等建言献策。
山西医科大学与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签署了“应对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支撑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提升山西省疾控机构防控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教授解军、王彤等人带领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山西省卫健委课题、山西省新冠专项课题等,在免疫接种、病毒感染潜伏期、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方案等方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受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委托,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多位专家带领学生对广西北海、海南三亚和四川成都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为当地精准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得到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高度肯定,也为把学校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线上线下齐发力 创新科普助防疫
除了活跃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和潜心钻研战疫情的科研团队,山西医科大学的师生们主动作为,线上线下齐发力,在心理疏导、行为指导、防疫知识传播等方面都效果显著。
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校园封控期间师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不良情绪及突发心理状况,山西医科大学整合心理学、精神卫生学、临床医学学科优势,构建起全周期覆盖、全平台支持、全天候陪伴、全方位育人的心理防疫矩阵,依托附属医院精神卫生专家,融合线上线下、整合各方力量,推出了面向全省高校师生的“医心医疫”心理支持云平台。学校依托“山医心理”微信公众号推出“深夜树洞”窗口,及时为处于心理困扰的学生排忧解难,举办了“战胜考试焦虑手册”主题线上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并通过拍摄一系列微视频,宣传心理放松技巧,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疫情发生以来,山西医科大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培训会、动员会,制作精品共享课程,帮助广大民众认识疫情、了解疫情,做好疫情防护。学校开展疫情防控科普微视频拍摄、制作、宣传活动,在各媒体平台播出系列科普宣传微视频42个,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广大公众普及疫情防控科学知识,用实际行动助力筑牢社会“抗疫”防线。
今年10月以来,山西医科大学先后有1815名师生主动请缨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发挥医学专业特长,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负责任,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山医人的使命与担当。近日,山西医科大学向广大返乡学子再次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大家返乡后严格遵守属地防控规定,做好寒假期间的个人防护,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主动担负起医学生的时代使命,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通讯员 侯小宝 皇甫亮 本报记者 高耀彬)
【我们这十年@坐标中国】“基建狂魔”出圈,打造基建速度名场面******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 题:“基建狂魔”出圈,打造基建速度名场面
记者 李金磊
中国为什么会被世界称为“基建狂魔”?看看这些名场面就明白了。
9小时改造火车站 马斯克惊叹
“基建狂魔”的速度有多快?眼睛一闭一睁,9个小时过去了,一座火车站改造完了。
这座一夜之间“换血”的火车站是福建龙岩火车站,由中铁四局施工。2018年1月19日18:30,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1500余名工人同时上阵。要在9个小时内完成火车站的大改造,施工时间非常紧张。
此次龙岩站站改拨接施工为I级封锁施工,共包含4个龙口,7个拨接工作面3组道岔拆除、3组道岔插铺的施工。机器轰鸣、火星四溅,密密麻麻的工人有条不紊分工协作,画面犹如电影大片。
最终,1月20日凌晨2点多,经过近9个小时的紧张奋战,工人们圆满完成了道岔拆铺、拢口拨接、信号换装I级施工,龙岩站站改拨接顺利完成,漳龙铁路、赣龙铁路、赣瑞龙铁路、新建南龙铁路顺利接入龙岩站新站房。
龙岩站站改拨接是南龙铁路管线内最大的一次拨接,此次拨接为南龙铁路开通奠定了基础,南龙铁路建成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缩短至1.5小时。
9小时改造火车站的场面让世界再次为中国速度折服。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也在社交媒体上为其点赞,并感慨:“中国在先进基础设施上的发展要比美国快100多倍!”
8小时拆完589米立交桥
“基建狂魔”的速度有多快?眼睛再一闭一睁,8个小时过去了,589米长的立交桥拆没了。
一夜之间被拆除的是江西南昌龙王庙立交桥。这座立交桥建于1992年,在2017年被拆除时已经“服役”了25年。
之所以要拆掉它,是因为这座立交桥属于“单纯式”立交,随着南昌交通的发展,龙王庙立交桥已经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所以,要拆除旧桥建新桥。
但是拆桥困难重重,该桥位于主城区,交通流量大,不能长时间封闭,总工期不到60小时,工期极其紧张,而且工程量大,全桥长589米,宽16米,最高处达7.6米,同时地下管线复杂,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对沿线1000多户居民用水用气造成影响。
但这难不倒“基建狂魔”,中铁四局派出了200余台挖掘机同时作业。在桥两侧一字排开的挖掘机伸出长臂,就如一只只蚂蚁,努力啃食钢筋水泥,拆除现场蔚为壮观。最终,一夜之间这个庞然大物就消失了。
“中国效率”又一次惊艳世界。英媒不禁感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效率!”
“基建狂魔”创造的名场面还有很多:
在重庆,上演五桥同转的“空中芭蕾”,5座全长383.5米、总重达21500吨(相当于1.5万辆小汽车)的大跨度混凝土梁式桥梁,完成88度的转体,最终实现精准对接。
在厦门,3万吨客运站“走起来”平移了288米,还来了个90度转身,成功上演最牛“搬家”。
在武汉,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中国的基建速度。
在东南沿海,“基建狂魔”集结两万多名建设者,建成55千米长的港珠澳大桥,这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在西北沙漠,仅用时三年多建成和若铁路,“圈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将和田群众出疆路程缩短1000多公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基建狂魔”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不断连通,将全国各地连为一体。
这十年来,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由不到1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由9.6万公里增加到16.9万公里,让中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基建狂魔”为什么这么快?
这些不可思议的名场面,“基建狂魔”是怎样创造的?
参与一夜拆除立交桥项目的中铁四局洪都大道总工程师李青杠认为,中国基建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一是中国基础设施审批工作效率高,从立项到审批、建设,各部门全力推进。二是中国有强大、全系统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原材料资源丰富。三是科技引领力不断增强,工艺工装创新不断加快工程建设速度。
中国基建,标定中国速度。“基建狂魔”,擦亮强国底色。(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1分快3地图 |